第204次例会会议纪要

来源: 作者: 时间:2012-04-25 点击:3953

 

第204次例会会议纪要
8月27日上午8:30,云南省健康与发展研究会第204次例会在昆明医学院西教学楼413教室召开。参加此次例会的有研究会会员、高校老师、同学、老理事等30余人。本次例会由唐松源老师与伍琼华老师主持。
 
第一项:信息通报
    张开宁老师:联合国人口基金适合当地文化特点的社区妇幼保健服务培训项目在藏区开展培训的情况通报。科学的培训应当在文化上被接受。并与各位与会人员分享了培训之后的思考。
    沈凌老师:8月15日-8月18日到北京参加全国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国际论坛的情况分享。YHDRA派出17人的参会队伍。挪威、日本以及台湾的专家,前来交流。
    唐松源老师:本次为第四届性健康教育会议,第五届会议将由YHDRA在昆明举办,届时会通知各位老师。
    张学曾老师:鲁甸项目完成情况的通报。云南首富回报家乡,出资5亿,打造中国和谐第一村。YHDRA接受县委的邀请,进行评估,并推广示范。刘凤英院长主编的一本书,举办新闻发布会。已赠送研究会,感兴趣的老师可到研究会图书馆借阅。
    江汀老师:密松电站工地预防艾滋病项目进展。中缅合作水电站建设,6月曾赴缅考察。现该项目已召开第一次专家研讨会议。
    唐松源老师:YHDRA正尝试与政府合作,开展政府方面的项目,树立大国在周边国家中的友好形象。
    张艺蕴老师:《环境健康社区指南》中文一本的工作进展通报。包括中文译稿的审读工作机出版计划,也邀请感兴趣的老师加入到相关的工作团队中。
    李喆老师:《环境健康社区指南》社区试读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分享试读工作的思考。
    焦锋老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培训情况的通报。在丽江、贵州开展培训。
    周洁老师:召开“中华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年会”的会议通知。
    刘慧群老师:大香格里拉地区健康促进项目专著《雪域晨曦》的出版情况。家庭健康能力建设课题已通过批准。邀请年轻人参与。
 
第二部分:专家讲座: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社区工作
主讲: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高万红教授
讲座内容:
首先,高老师介绍了社区工作的概念:以整个社区及社区中的居民为对象,提供助人和利他服务的一种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
之后,介绍社区工作的目标。包括过程目标与任务目标。社区工作的价值观,关于“人”,关于“与他人的关系”,关于“社会”,关于“工作手法”,在讲座中,高老师列举昭通妇联的例子,说明在培训之后,培训内容被具体应用的重要性。
讲座中理论部分的最后一块,高老师说明了社区工作原则、社区工作的模式,包括社区发展、社会策划、社区照顾、社区教育。
接下来,高老师运用实际操作的案例,介绍了社区工作的具体运用。本次一共有两个案例,一个是儿童社会社会工作案例,是流动儿童社区照顾服务——云南连心照顾服务中心。包括组织课外活动:娱乐活动与兴趣小组,进行儿童健康成长指导,助学服务。另一个案例是四川映秀灾后重建的社区工作方法,着重于发挥社区的自助精神,包括社区动员、社区参与、建立集体协商机制,具体活动为鼓励灾区的母亲绣出孩子的画作,得到的启示为心理重建的相关工作,要放下专家身份,与服务对象同行。
 
第三部分:讨论与交流
    李春瑞老师:通过讲座很受启发,做的是社会工作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实践者,NGO:流动姐妹之家,进行了很多儿童关爱相关的工作,但有一个问题,流动青少年如何组织?是在社区组织,还是通过学校来组织?
    高万红老师:两者都有,刚开始是社区,后来走进学校,儿童是否需要连环画版的世界名著?现在的儿童读书的人少,更为喜欢的是图画与视频。
    童吉渝老师:应当考虑是什么年龄段的儿童,不同年龄的儿童喜好不同。
    黄莹老师:分享早期的项目经验,在当地修建厕所,但使用较少。当地人认为建的是芬兰人的厕所,不是他们的厕所。后为了改进,做了9年的长期合作。发现只有真正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才能做出符合需要的东西。这个讲座前两讲没有听到,但今天深受启发。请教一个问题,在听刚才讲座的时候,联接接公共卫生的理论与方法,有很多是相似的。在社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政策倡导,刚刚讲座也讲到制度方面,想问在政策倡导方面是否有比较有效的方法?
    高万红:政策倡导来自于西方,西方的政治体制是民主的,议员由百姓选出。但也不可过于绝对。在中国做很多事情,要看到媒体的力量。中国可行的是与媒体合作,试试看。纯调查的问题难以引起重视,如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更容易引起兴趣。
    童吉渝老师:涉及到社区制度的时候,在基层,对老百姓真正有影响的是,当地的一些潜规则,即村规民约,但是这些也是可以改变的。当地偏爱男孩,是出于养老等原因,现实的问题如何解决,有的问题在汉族地区是根深蒂固的。国家不可改变村规民约,但可以指导。在当地做一个养老法庭的模拟演出,使老百姓看到利弊,之后就改了。男到女家,当地人看到好处,就接受了。
    高万红老师:之前与香港理工合作,有一个成功的案例,是实行孝布改革。妇女织几匹的孝布,非常辛苦。后来全村讨论,一致改革,只需织几米。
    熊琼芬老师:讲座中谈到社区的改变,在基层中开始,取得一些成果。找到容易突破的突破口,先开展工作。成功的做了几个政策倡导,比如垃圾的处理问题,找到政协委员,改善了党校周围的垃圾处理情况。要与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建立关系,做好政策倡导。
    黄莹老师:三年的时间里,做了很好的工作。但是宣传不够,向研究会申请,下一步做很好的宣传的工作。
同学:一个社区,不局限于一个片区。一年的社区工作经验,讲座中说到的社区,实际上是政府工作的一个机器,执行政府的指令,责任下放到社区去。社区工作者代表的不是老百姓,也不是政府,到底代表谁,有一种迷惑。
    高万红老师:那是居委会,是政府的腿
    同学:改革可以通过政协、通过媒体,很多问题上级放到下级,放来放去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高万红老师:城市社区有很多问题。中国正在转变之中,在沿海地区已有一些发展,设立社工工作室。
    翁路老师:说到每一个服务对象,都是一个很好的资源。鲁甸项目中,有很好的发现。
    实习同学:在讲座中看到学生,在学校得时候,大一大二的时候,想干点什么事,但是找不到地方,想知道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找到合适的志愿者服务机会。
    高万红老师:机构网站上都有志愿者服务这一块,可以去自荐,基本上所有的NGO都有这一块。
    实习学生:到大学里面去招募,大学是很大的资源。
    张开宁老师:有一点反对的意见。与全国妇联的高官,也有很好的愿意做事情的人。中国的妇女有妇联,有的在国外学习,虽然反对搬过来,但是可以考虑符合实际的采纳。
    熊琼芬老师:个人的身份
    刘羿夫:关于政策倡导,有一点不同的意见。有一些倡导的项目,数据传到国外,会伤害到一些个体的利益。一个具体的例子,女性性工作者的工作,做妇检的例子。
    高万红老师:这是谁需要的政策,不是倡导卫生的需要,是倡导的村民的需要。
    伍琼华老师:倡导的话语,什么叫做倡导。项目方有目标,项目实施人员有责任达到目标。对于女性性工作者,做一次检测是新鲜的。倡导不是单纯的一种推动,项目目标与倡导是不一样的。
    张开宁老师:一个NGO 就是要做相关大本书的工作。先要翻译,之后要做改编。环境与健康的联系,值得每一位去看,接着就要开始应用了。下一步就要开始做改编与单行本。任何一个会员去到基层,都可以申请应用这个资源。
补充信息通报:
    赵嫦燕老师:发出捐赠图书的号召,家中有闲置儿童图书的老师,可以进行捐赠。
    穆静:SSRC发出中国社科基金跨学科合作项目的通知,需要通知的老师可联系索取。
唐松源老师:相关信息都会放到网站上,请各位老师关注研究会网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