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年11月25日(星期六),上午9:00-11:30
地点:研究会会议室。昆明市滇池路748号银海山水间6-1-102
主持人:温益群、禹珺
一、信息通报
1、唐松源理事长通报YDRA现阶段比较重要的项目工作,并就当前市场发展形势下YHDRA面临的一些机会,在会上做了讨论。目前正在展开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整合项目资源和专家资源,开发健康素养教材及读本,是基于熊老师等牵头的一个在中小学校园当中促进中小学生健康素养养成的项目,计划在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一套专门讲健康素养的书,用于中小学生健康素养的养成,并依托于新媒体,开发系列健康素养的知识体系,已被云南出版集团列为2018年的重点出版项目。目前正在进一步推进中。
此外,随着二胎放开、医改、药品去加成等相关政策的出台,特殊人群的健康管理尤其是辅助生殖人群的健康管理、与医生集团合作等,都是研究会面临的一些机会。新一届理事会对YHDRA未来的发展有一定想法,也正在按照当前的思路在推进。
2、熊源发副秘书长通报了近期与“医养结合”有关的几个研究课题,分别是张开宁老师负责的2017民政部政策研究课题“在机构中推行医养结合服务的保障性政策研究”,云大王彦斌教授的国家基金课题“欠发达地区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及熊老师本人负责的民进云南省委“云南省城市医养结合发展趋势与政策研究”。熊老师指出,在“医养结合”研究方面,研究会已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今后如有这方面的研究项目和课题,应当争取来做。
3、张开宁主任通报《老年快乐丛书》正在印刷,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已对本套书给予了高度评价。另外,他还通报了近期在大凉山金阳县参与CCT项目的督导,出差途中遇到的有趣的人和事,以及开展妇幼工作的一些机会,
二、专题分享
1、如何站在国家社科课题的基础上,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在原有项目基础上,今后还可以申请什么项目?
张开宁教授先是介绍了自己负责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机构养老的供给与需求研究”(15BRK029),并从自己多年设计和组织开展项目的经验,分享了如何站在国家社科课题的基础上,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以及在原有项目基础上,今后还可以申请什么项目。张老师以自己的国家课题为例,讲到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他认为可以继续申请课题开展更深入的研究。1、傣、侗、藏三民族的老人是否愿意到养老机构养老?少数民族的家庭功能是否弱化了等?2、景颇族和纳西族愿意到养老院,但傣族、藏族却又愿意住,因此各民族对养老模式的意愿和选择值得去调查。 3、可以像动员住院分娩一样去动员住院养老吗?机构集中养老真的就好吗?值得研究。
2、刘湘源老师从非专业视角谈项目是什么?
绕特定主题开展调查,以研究报告等成果形式,为健康与发展提供理论倡导和决策依据,这已经成为了YHDRA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项目之于研究会到底意味着什么?刘老师认为:项目是研究会存在状态的“生命体征”,是研究会兴衰强弱的“晴雨表”,是研究会行稳致远的“圧舱石”。
刘老师还表达了他想象中的“新时代研究会的项目观”,一是立足完成任务做项目,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也无论是政府的还是民间的,无论是大项目还是小项目,都用心去做,使之顺利结题。二是立足发展做项目,争取项目出经验、出规范、影响政府决策出政策,牢牢占领项目高地,逐步营造用项目诚信和项目品质形成对政府及社会项目资源的“虹吸现象”,一改由张开宁教授飞来飞去蜜蜂采蜜式的征题方式。他说:“福彩项目”就是这样做的,有经验、有规范、有决策建议,现在就差一步之遥——与民政部门保持沟通把项目成果变成政府文件或把核心成果纳入政府文件了。
他还强调:这种通过参与找机会、通过机会找项目、通过做好现行项目使之孵化出新的项目或使单一项目成长为复合项目的项目经营思路。
3、陈晋玲、陈晋玲分享木姐评估项目的经验,以及有趣的故事。
三、讨论
援缅甸仰光“一寺庙一电视”项目的评估工作即将展开,目标是对此援缅项目的基本活动、影响及其效果、合作伙伴的执行力进行专业的第三方评估。就评估的内容、方法以风险应对等,在会议上各位与会人员纷纷从分享了各自做评估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