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9日下午3:30,“大爱之行:乳腺癌患者医务社会工作探索项目”五月份第三次社区教育活动——“认识压力与癌症的关系,并寻找应对压力的有效方法”在云南省肿瘤医院乳腺外一科16楼会议室顺利开展。
本次社区教育活动的目的是通过介绍癌症的产生原因,让患者充分了解压力与癌症的关系,从而更好的管理压力、缓解压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本次活动的主讲人为云南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主任高万红教授、王熙婷社工(助理社工师)、张楠社工(助理社工师),参加活动的有患者5人、家属6人、志愿者5人,共计16人。
活动开始之前,我们给患者和家属发放了一份压力测试表,其中患者和家属各填了四份,压力调查表内共有10个条目,从身体的反应来间接测量个体的压力指数,比如是否睡眠不好、有胃溃疡的毛病、便秘、想哭和心情烦躁等等。通过统计发现四名患者出现这些状况的频率都较高,患者的压力明显高于未患病的家属。
高老师首先从讲述二个乳腺癌患者的故事,一个是著名歌星姚贝娜,一个是抗癌明星李云玲。姚贝娜自小优秀,参加“中国好声音”获奖之后更是走上了事业的顶峰,但是她自己心中最大的梦想是“不化妆,不做造型,穿上牛仔裤,平底鞋,在喜欢的舞台上唱自己喜欢的歌”。另一个案例的主人是李云玲,她是云南昆明人,39岁时查出患有乳腺癌,在云南省肿瘤医院治疗后,她决定放下自己之前所承受的压力,辞去领导职务,提前退休,转而周游世界,做自己喜欢的事。现在47岁的她依旧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通过讲解这两个案例,高老师启发大家思考:这2个案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一名患者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两个人相同的地方是都比较出名,而不同的地方就是两个人患病后的生活方式不同。姚贝娜患病后依旧重复着患病前的高压力状态的生活,而李云玲则改变生活方式,做自己喜欢的事。
通过这两个案例的介绍,引入本次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癌症是什么?”王熙婷社工通过向大家介绍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生长特点,让大家了解癌细胞的生存方式以及癌细胞的消极和积极作用。她说,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定数量的癌细胞,它们的存在有积极的一面。如果我们身体内没有癌细胞,那么体内就会积攒很多代谢废弃物,导致身体酸中毒——血管壁穿孔;废弃物进入血液,会造成血液中毒(败血性休克),严重的会导致死亡。所以我们要感谢癌细胞,帮我们清理身体内的垃圾。真正导致人们患癌症的不是癌细胞,而是身体内有太多的垃圾,人一直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癌细胞就会无规律生长,形成肿块,最终发展成为癌症。因此,我们应该把癌症当成生存机制的信号,改变慢性压力环境,去除造成交感神经持续紧张兴奋的原因,转变生活方式,恢复自愈的能力。患者要从患病开始,改变自己,让自己能够去爱、感恩、放下、做真我、愉快健康地生活。
认识了癌症与压力的关系之后,高老师问大家:“患病之前,你和家人都有哪些压力?”患者和家属们都积极地进行了分享,大多数患者都反映了自己有经济的压力,要供孩子上学,买房、盖房后要还贷款,要赡养和照顾老人;有的患者说自己方方面面(工作、婚姻、家庭等)都有压力。一位患者和我们分享说:“患病之前我妈妈得了肾癌,我和姐姐轮流照顾,很累。母亲去世后,要照顾年迈的父亲,父亲性格执拗,不宜相处,让我很累、很累”;有位患者家属说:“我爱人什么方面都要强,要做得比男人都好”
高老师让患者、家属分享自己的压力
今天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面对压力,我们怎么办?”这个环节的活动是从欣赏绘本故事《妈妈的红沙发》开始。在舒缓的轻音乐的伴奏下,张楠社工用饱含激情的声音为大家朗读了这个故事。这个故事简述了一家三口在家中突发大火后失去了一切,在周围人的帮助下,他们用自己的劳动积攒下的零钱买了火灾后家里的第一件新家具--妈妈最喜欢的、温暖的红沙发。听完故事后,王熙婷社工问大家:“这个故事什么地方令你最感动?你想到了什么?当你面对困难时,你是如何做的?”参与者积极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如“最感动他们一家人相亲相爱很温暖,积极向上”;“他们的亲戚、邻居都很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度过了难关”;“不管对家人还是对其他人,都要充满爱”;“红沙发象征着希望,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心怀希望”。
最后,高老师总结了如何应对压力的方法,从患者个人来看:要转变生活方式;过真正愉快健康的生活;做真实的自己;学会爱、感恩、放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环境方面来看,要构建一个积极的支持性的环境,让患者度过难关。患者要学会积极寻求外界的帮助和支持,如配偶、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病友及志愿者;周围的人多支持患者,希望康复期的病友在回医院复诊时到病房来走走,多参加我们的活动,也顺便安慰一下需要关心的新病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