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议时间
2014年10月25日
二、会议地点
云南大学科技馆第九会议室(二楼)
三、参会人员
YHDRA专家及会员
四、会议记录
李谷
五、会议内容
(一)信息通报
1.HAC第二本论文集作者征集——张开宁
健康老龄化中心(HAC)的第一本论文集《健康老龄化的挑战与思考》已正式出版。HAC在会上征集第二本“健康老龄化丛书”——《中国老龄化》/《为老服务研究》(暂定)的主编,特别强调至少有一位年轻主编参与。
此外,云南省商务厅与昆明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共同挂牌成立的“云南省养老服务专业人员培训基地”,将组织云南省各地州负责养老工作人员进行培训。YHDRA已有3位资深专家(王玲玲、张河川、张开宁)受邀作为培训专家。
2.YHDRA新增交流平台;图书资料库建设——陈晋玲
YHDRA已建立“YHDRA会员群”微信群,欢迎各位专家会员加入会员群进行交流和讨论;另外,各位会员如有相关动态和信息需要发布,请直接联系YHDRA信息部负责人高矗群。
陈晋玲制作了 excel表格展示HAC的部分资料,中心将通过QQ群、微信群等途径与会员们分享图书资料的基本信息,如有借阅需要,请到研究会102办公室办理相关手续。
3.全国科普环保大赛活动信息介绍——张艺蕴
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及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支持举办,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云南省科学技术馆及YHDRA主办的2014年“心环保 新生活”全国环保科普创意大赛(昆明赛区)已结束,其中,来自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的李自强同学拍摄的微视频《一只被抛弃的可乐瓶》荣获三等奖。
4.青年发展思维情感与人际关系项目综合报告——赵书亮
该公益项目由云南财经大学的赵书亮负责。他与学生们在国庆期间执行了该项目。项目开展了小课堂,给学生讲课;还开展了场外素质拓展活动,如:在学时书进行一对一的学习和探讨;做破冰游使学生们很快融入其中。在培训过程中,同学们有很好的反应。该项目为学生们的思维情感与人际关系发展构建了平台。
5.研讨会信息分享——罗淳
由云南大学资源环境研究所组织的学术研讨会:云南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讨会,将于11月8号在云南大学科技馆会议室召开,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参加研讨会。
在茶歇环节,环境与健康项目组为参会者分享了一段视频,通过视频使大家了解到,大学生公益实践训练营经过了哪些过程,在过程中主要做了哪些活动。
(二)专题研讨
1.环境与健康项目及大学生公益实践训练营简介——张艺蕴
项目官员张艺蕴对环境与健康项目及项目团队进行了简单介绍(项目简介详情请登录YHDRA网站http://www.yhdra.org查看),并对前期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回顾。下一阶段,项目将调整思路,关注议题从泛泛而谈到聚焦明确;活动类型由调研和研讨类工作转向实践与传播类;把专家学者的思维方式与技术能力凝结为“接力棒”传递给青年人(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时间节律从零散式活动策划到一年一轮的活动计划。项目组成员周睿、欧阳洁、焦锋、李博、赵滢、翁路等,在环境与健康项目开展期间各司其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书.乡:成长在希望的田野上之大学生公益活动训练营——焦锋
在RBF支持下开展环境与健康项目这一大的背景下,要在农村社区将环境健康知识转化为农民的行为,不止需要专家和学者参与。满怀热情的青年大学生精力充沛,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还能借助这个平台锻炼成长,YHDRA为两边的需求搭建了桥梁,这也是成本最低,又能扩大影响的工作方法。另外,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应用能使信息传播更快更广。
这个活动经过了大学生志愿者招募、筛选、培训,现场调查、总结分享、高校巡展等过程。2013年,调查组分别对12个村进行了调查,此次收获表浅,在设计上出了问题。2014年,项目选择了楚雄牟定飒马场村、曲靖宣威来宾村、西双版纳景洪嘎洒曼沙村三个村作为项目点,三个项目点都有各自特殊的环境健康问题。要特别说的是,宣威组的调查队没有按照老师们设定的调查主题进行调研,而是提出在来宾村宣传肺癌知识,整个活动由学生自己来策划,由此可见,大学生们的创造力让人佩服。在这过程中,他们在不断的成长、不断的收获。
3. 2014年大学生暑期调研活动分享——李志刚、李志强等
2014年,由8所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调查队,根据调查主题对三个调研点进行了调查,并在当地开展了新意迭出的环境健康知识宣讲活动。在来宾村宣讲时,调查组邀请了当地舞蹈队来为村民表演,并加入了有奖竞答,在整个宣讲活动过程中,村民积极参与,气氛活跃。
学生代表还为参会者分享了令人感动的视频:《梦想——大山的翅膀》、《梨的故事》。
4.大学生怎样理解环境与健康问题——佟美心
为了了解大学生怎样理解环境与健康问题,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实习生佟美心,在参加大学生暑期实践交流会时对参加调研活动的学生们进行了采访。访谈发现,有69%的学生被媒体影响,有30%的学生被家人影响。为了让更多人关注环境与健康问题,应该在媒体方面做更好。此外,学生们建议:希望有更多的培训和帮助;在选择参加调研团队时应该考虑学生的专业;学生与老师之间应多进行交流和沟通。
5. 讨论
来自思力农药替代中心的孙菁建议,建立一个网站或论坛,让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们有一个记录工作和分享经验的平台。此外,与孙菁意见相同的老师补充到:在应用多媒体时应该掌握更多技巧。云大新闻系的郭老师表示,在以后的调动中,希望有云大新闻系的学生参与其中,这对影像的后期制作和呈现有很大帮助,对于这种有意义的活动,媒体非常愿意做。如果有需要,他非常乐意帮助YHDRA与媒体牵线搭桥。
温益群老师对项目和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建议: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有一个点值得考虑:项目人群是不是也同样受益、有所收获?调查结果和数据是不是与当地百姓进行了反馈和分享?真正的让当地人受益。来自云南省社科院的杜鹃也提出了同样的疑问。她说:项目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是要启动讨论,但在做调查时的效度和信度怎样来衡量是值得商榷的。调查组只经过6天的调查就拿出报告来分享,而所谓的科学知识,是否科学、是否有用、科普知识与百姓的知识如何有效的结合、沟通和交流?都是值得探讨的。我们要反思的是谁在帮助谁?并带着平等、虚心学习、倾听的态度去做科普活动。用心去倾听农村发生了什么?遇到什么问题?真正的了解到是否符合村民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然后谨慎的去推广理念,而不是去指导村民,急忙的去改变。
罗淳认为,各位大学生志愿者的热情和付出是难能可贵的,不管做什么,只要行动起来就是有意义的。史青老师建议,下次做调查时向村民申请住到村民家里,这样可以学到更多,并理解农民所说,了解农村社区的多种公共问题。
童吉渝认为这个活动对学生的意识提升和实践能力锻炼有很大的作用。下一步往深处走时还缺一个环节:村民怎么看这些问题?村民和项目组看问题存在差异。社区的组织和公共资源可用的是哪些要弄清楚。
来自云南省省科技厅的王老师建议,科普活动首先要定位准确,可借助多个政府部门平台,有选择性的去农村进行实践锻炼。现有很多政府部门都在鼓励做科普。尽可能的整合资源。来自省环境学会的唐宁建议:在做科普时,可选择一个村定点进行调研,这样就可以看到科普活动带来的效果。省疾控环境卫生研究所的段所长建议:活动应加强与当地机构和组织的交流,了解政策、争取资金,培养当地的队伍。
最后,项目官员张艺蕴对上述疑问进行了回应,并向参会者致谢。至此会议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