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HDRA2014年7月26日例会纪要

来源:YHDRA 办公室 作者:李谷 时间:2014-08-06 点击:4330

一、会议时间

2014年7月26日早上08:30—12:00

二、会议地点

云南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景贤楼5楼会议室

三、参会人员

YHDRA专家及会员

四、会议主持

唐松源   温益群

五、会议内容

(一)信息通报

    与老年报的合作意向——张开宁

2014年7月23日,《云南老年报》的孔汶副主编与其同事汤亚东,到研究会与健康老龄化中心(HAC)就将要进行的合作展开讨论。通过所有参会人员的讨论,双方达成以下共识:双方合作开办“健康老龄化”专版,专版包括“康复”、“老年人常见病的防治”、“家庭关系与老年健康”等11个主题内容。将于8月底交出第一组稿件,9月份正式出刊,每周一版;从九月份开始,每两个月办一次系列健康老龄化讲座;研究会将邀请云南省甚至国内的权威专家,对读者做一些实用的科普信息宣传,提高老年人的甄别能力。


(二)专题讲座

   不守规矩的知识:社会性别——赵捷

赵捷老师是著名的社会性别专家,在社会性别领域做了很多研究和工作,她是研究会最早的倡导者和发起者之一。现就职于云南省社科院,是社会性别与参与式工作室的主任。今天,赵捷老师与大家分享自己多年的经验,以及“社会性别”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发展。并用参与式的方法,共同讨论“社会性别”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1、参与式活动

赵捷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什么是性别、什么是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或性别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赵老师给每位参会人员发了一张A4纸,让参会人员用画画并加以讲述故事的形式来回答以上两个问题,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其中,几位老师认为,社会性别以生理性别为基础,在人生道路上,性别对女性的发展和生活造成了很多不公平的现象。如翁路老师87年毕业时,因为是女性就业受到阻碍;昆明市妇幼保健院的刘老师发现,20年前,因为重男轻女及其他原因而导致的性别失调、男多女少现象严重;桂宝芬主任的体会是,男孩女孩在小时候的性格和心理有差别,教育方法等各方面都不一样,在农村,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教育机会更是不平等,在他们长大后收入和就业也不一样,男女平等难以实现;邓睿认为社会性别就是社会赋予男性和女性的一些规范,包括我们的角色。对她来说,印象最深的是对女性的教育,虽然现在教育水平提高了,但是社会对男女的期望还是不一样,比如身边的一些朋友并不鼓励女性继续求学深造;实际上,男性和女性在工作上都同样承担着很多责任和负担,但女性在家庭中却要付出更多;而陈学礼老师却不认为女性天生就该承担家务,他认为男性做家务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其他几位老师认为,女性是一个伟大的角色。比如,胡梅影老师认为女人在家庭中的角色很重要,且女人的受教育程度对女性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刚柔得体、受教育程度又高的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就高一点;昆明市妇幼保健院的赵老师说,妇女是推动时代的手,是推动摇篮的手!

   而张开宁老师与杨娅老师却有不同的感想,他们认为,女性的地位正在逐渐提高。张开宁老师过去经常参加国际会议,他发现,以前参加国际会议的几乎都是男性,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女性专家学者参加国际会议,这与全球女性地位日益升高有很大关系;杨娅老师也认为,在实践工作中,“妇女顶半边天”,在评职称时也没有男女差别,女性在受教育和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已慢慢展现。

唐松源老师认为,社会性别应该是一种价值观,在工作中应该懂得社会性别是什么?有什么意义?熊源发老师认识到,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别比生理性别更重要,因为社会性别涉及到对自己、对他人的价值的一种判断和角色定位。

在大家分享故事的过程中,主持人写下了一些词语,如细心、刚强、事业、做家务、牺牲和风险等等,赵捷让大家将这些词语归类,判断这些词语的属性应该是男性还是女性特有?其实,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很自然的就将某些刻板的观念附加在男人和女人的身上,而且接受了社会性别带来的不公平。


   2、社会性别的概念

社会性别不是生理方面的差别,还有其他的差别。一个人的性别特质和认同都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建构的,而非先天所决定。因而,社会性别可界定为社会文化所建构的属于男性和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角色。可以说,社会性别既是一种二元分化的制度体系,又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是种种的社会体制和文化习俗把人组织到规范好的“男性”和“女性”角色与活动中。相较于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具有以下特征:

1)后天习得性  

   社会性别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游戏、家庭、工作中的领导、同事、父母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伴随我们一生。换句话说,成为一个符合社会期望的“男人”和“女人”并非是天生的,也不是个体以生俱来的选择,是根据社会规范,让每个人成为规训后的“自己”。

2)社会性  

   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社会性别建构可有所差异,包括角色分工、社会期许、人们对待社会性别平等性的态度等。因此,每个社会、甚至社区都可形成一套特有的社会性别体系和规范。

3)泛影响性

   社会性别的建构影响着社会中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社会中的每个人又通过日常生活(例如着装、职业规划、对他人的评判等),不断重复、复制和参与着社会性别的建构。

4)相对可变性  

生理性别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情况下难以发生变动,虽然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介入,某些男女性征也可以发生改变,但生物属性的本质却也难以改变,例如染色体、生育能力等。社会性别时后天形成的,虽说可以发生改变,但它的可变性也是相对的。其一,相对于生理性别,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条件下,社会性别可以发生改变。其二,相对于社会性别体系自身,倘若要试图改变某些不合理的社会性别现象,但由于这些价值观或规范是世世代代传承的,甚至受到社会权威机构的支持,已被大多数人视为“客观存在”,因此任何变动的产生也并非易事。它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作为生存的基本技能不应男女有别,但事实并不如此,因为我们的发展机会被固定化了,说通俗一点就是一种社会控制。人们容易接受社会性别的不平等,但却不容易接受民族的不平等、经济的不平等,“大男人”和“小女人”是由社会性别的固化观念影响而来,严格的性别隔离或界限,对个人的发展不一定是有利的。

5)不平等性  

   总体上说,每个社会都存在占支配地位的社会性别群体,例如男性,他们往往被社会赋予较多的权力而支配和享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而其他人群则为从属群体。社会性别通过不断强化性别上的“差异”,进而形成社会制度中不平等的“差距”,这些差距可以体现在就业、教育、健康、政治等各个领域。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并非是两性角色对调,而是希望能打破二元对立的固有模式,理解和尊重多元化的协调发展。

总而言之,外在的约束和内在的自律,使人们成为规矩的男人和女人,它不是个体的选择,而是后天学习的过程,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在发生。社会性别最本质的东西是打破二元定律,我们要挑战的是以社会性别为基础来制造的一系列的文化价值观,政策、法律,我们要以人为中心,发挥个人最大的价值。男女之间有差异,但不应该有差距。如果注重社会性别运作机制,最终的影响则是性别平等主流化和机制化,我们才能真正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3、    国内外社会性别研究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妇女学主要研究的是性别不平等的根源是什么和怎么办。20世纪60年代以来,妇女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国外女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是最政治性和身体的挑战,代表学者有JudithButler和盖尔.卢宾等;从性别的视角来谈西方国家发展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代表学者有C.汉莫蒂、Vandana Shiva(代表作有《失窃的收获》)等。

自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5年)在北京召开后,“社会性别”作为一个女权主义核心学术概念,在中国各类妇女组织和活动中获得较为广泛的传播。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社会性别理论逐渐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并在中国传播、发展。当代中国的妇女/女权学术的基本的认识论及特点是:解构和反叛性。对以父权思想为基础的男性中心认识论及其价值观的批判,矛头指向宏观性,理性,伦理的中立性以及价值中立的神话;否认有纯客观性的存在;认为人们的偏见与期望或预期会影响到观察的结果;为“非理性”和“主观性”正名,认为所谓的理性和客观性排斥了女性、下层阶级和非异性恋的经验。

   赵捷老师首先以参与式方法让大家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加上她生动的讲解,使我们了解到,社会性别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性别的固化观念对个人的发展是有害的,我们要勇于去打破男女二元对立,发挥个人价值。在整个议程中,参会人员积极的提问,至中午12点,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