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HDRA 2014年4月26日例会纪要

来源:YHDRA办公室 作者:李谷 时间:2014-04-26 点击:3575

一、会议时间

2014年4月26日上午8:30—12:00

二、会议地点

云南大学老校区科学馆2楼13号会议室

三、参会人员

YHDRA专家及会员

四、会议主持人

  李博  赵滢

五、会议内容

(一) 访谈昆明记者小型研究计划

  来自美国领航项目的志愿者崔燕羚目前参与环境与健康项目的工作。首先,她向大家简要介绍了媒体的定义。在云南省健康与发展研究会实习期间,她计划对传统的媒体记者进行采访,通过多种途径认识记者并取得他们的同意对其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如何报道公益项目和公益事业。最后预期产出一个综合报告。希望各位老师给予帮助。


(二) 课程建设在“环境与健康项目”中的作用——翁路

  环境与健康选修课由多学科青年学者团队倾力打造,讲师团队由昆明医科大学的焦锋老师、云南大学生态所的周睿博士、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赵书亮博士、云南中医学院的高矗群老师、云南社会科学院的欧阳洁博士、昆明医科大学公卫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系的宋肖肖老师组成。整个项目团队还包括为课程开发做了很多工作的李博老师、赵滢老师,翁路本人以及项目助理耿瑞瑾、尹馨萍、崔燕羚。

  讲师们从医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元视角,开展环境与健康议题的应用性科普教育,并针对公众生活中面临的环境与健康实际问题,推广简单适用的技术。由于大学生的知识层次和人际结构更容易作为该课程的切入口,所以讲师团队在高校内开设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环境与健康通识6讲”这门课程。课程以多学科的视野结合云南本土的一些问题贯穿整个教学,以期从知识、意识和行为三个层面逐步提升大学生的环境与健康素养和公益精神。


(三)课程建设详情及学生作品展示——周睿、耿瑞瑾

  在开发制作《环境与健康通识六讲》这门课程前,项目团队对大学生进行了需求评估调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课程内容分为6个专题:水与健康、大气污染、垃圾与健康、食品与健康、现代生活与健康、健康的家。课程注重跨学科、接地气、重实践。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巩固所学知识,在选修课结束后,布置每个学生完成一份行动计划书,结合第五届高校环保科技创意大赛,提交环保创意作品。周睿老师为参会者展示了六位老师精彩生动的上课视频。在座的参会者无不为这个年轻活跃的团队的努力和创新所打动。

  项目助理耿瑞瑾为大家展示了学生们的作品,包括学生写的行动计划书和制作的科普大赛作品,其中还有几位同学别出心裁的制作了关于环保的微视频、立意新颖的画。李自强同学还带领同学们很快完成了环保意识调查。他们的作品体现了大学生的创造力,希望这些经历能让他们唤起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中来。

(四)科学技术普及中的人文思考——欧阳洁

  来自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欧阳洁博士曾经在西双版纳做过关于少数民族的课题,对当地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在做课题的过程中她发现,在橡胶种植实践中,当地居民受地方性文化逻辑的影响,很难接受科技应用推广,他们认为传统的刀耕火种在橡胶种植中既省力产量又高。因此思考科普人应该站在科普对象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怎样去影响别人,不应该根据自己的意愿将科普知识强加给科普对象。

(五)科普宣传之我见——焦锋

  去年,昆明民众上街游行抗议PX项目,这些担心PX项目危害到当地环境和健康当地居民,怎样才能理性的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其中,公民的知情权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最大的问题,让老百姓有意识、有知识,老百姓才能理性的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去。因此,科学普及最重要的是做到传播知识、开启民智,从而唤醒意识、促进理性、赋权决策。

(六)选修课学生代表谈感受

  来自昆明医学院海源学院的选修课学生代表李自强同学与大家分享了他的上课感受。他认为这是一门生动有趣的选修课,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激发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性。此外,他代表学生向授课老师提出建议:希望老师们与学生多进行互动。


(七)自由讨论

  关于环境与健康通识六讲选修课的开发,云南省天文台的高恒老师认为,课程中缺乏对人类危害重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的内容,希望能将有关POPs的内容加进课程中;此外,讲师团队缺少环境学科背景,调查问卷设计有误也是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做环境与健康科普,应该对环境知识了解更深,将原理作为科普的核心。建议参考《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以及《我们被偷走的未来》;最后,在讲课过程中一定要严谨,一些技术的推广如“口服补液盐”的制作要具备可操作性。来自云南省疾控中心的曹叔翘建议,科普要发挥作用,讲授的内容应该是经过科学定论的、被承认的科学知识。杨娅老师则建议可采用一些案列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熊源发老师认为,课程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筛选无争议的、成熟的内容。省疾控的李刚老师建议将课程内容做到系统化,可多补充一些内容。另外,课程的推广对团队的发展和知识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在座的专家学者对这个年轻的团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赞赏,他们认为,团队的公益精神令人敬佩。课程的内容丰富有意义,课程的主题分类明确,授课过程非常活泼精彩。希望该团队将这项工作做得越来越出色。各位专家学者的建议,对该团队未来的发展和课程的制作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感谢各位参会者的肯定和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