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安华(Angela Ni)是一位活跃在云南省健康与发展研究会(the Yunnan Health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Association, YHDRA)和昆明医学院的美国访问学者。2010年,她在富布莱特奖学金(Fulbright Scholarship)的资助下来到云南,研究中国尤其是云南农村的饮水和基础卫生设施状况。其中,倪安华尤其关注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卫生设施及技术在农村地区的使用与推广。
2011年1月12-27日,倪安华有幸参与了在北京召开的一系列高端政策性会议,她从中更全面也更深入地了解了在中国发展大背景之下有关水、卫生设施与健康的问题。基于北京高端政策性会议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会后倪安华总结了一些自己的感言:
北京是中国环境、能源、健康等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汇集点。在这里,我总能从人们的交谈中感受到:中国对健康和绿色发展的追求孜孜不倦、潜力巨大。
本次北京之行,我特别想了解淡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和人们对卫生设施的关注在人们生动的谈话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我用五天时间拜访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世界银行中国城市发展部北京办公室(World Bank Beijing Office, Urban Development Sector Unit)
美国驻华大使馆环保科技卫生处(Embass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Environment,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ealth Division)
美国驻华大使馆能源办公室(Embass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中国绿色科技在行动(The China Greentech Initiative)
会后,我发现研究者、决策者以及私营企业是当前中国关注水及基础卫生设施的主要群体。此外,我还考虑了以下几个问题:
“大”与“小”的较量
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大规模的项目上,而对诸如户用沼气式厕所这样的小项目却投入很少。因为这样的小项目大多自然分布。然而,在中国,对大项目供能的无限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推动却实施得非常艰难。比如甘肃省冠有“陆上三峡”( “Three Gorges on Land”)美誉的户式再生能源项目工程。决策者鼓励政府继续为每户使用者提供补贴,以购买高效的节能电器。同时,政府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将农村对能源的需求与基础设施集中化的考虑相结合。
公私合营(PPPs)
如果我们绘制一幅未来中国水与卫生设施的可持续发展的“地标图”,公私合营会在这幅图中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在水资源的领域,公私合营的典型构成是有私企和公企合资投入一个项目,比如修建市政水利管网的工程。私企主要负责和操作项目植入的部分,在项目合作的尾期交给公企。通常情况下,私企在项目的效度,资金的可持续性上提供技术性的支持。公私合营于90年代开始在中国出现,而2002年以后,中国市场的转型和入世也极大地推动了公私合营的发展。这也是美国商务办公室和中国商务部资助的能源合作项目(“Energy Cooperation Program”)所推崇的发展模式。
污水治理是关键
在中国的小城市,污物及卫生设施状况与其他一些城市的发展极不相称。将水与卫生设施的关注与快速发展相联系的一条直接途径就是着眼于改善固体废弃物,污水以及供水管理系统基础设施的现状。自2009年起,在中国政府经济刺激一揽子计划的资助下,中国对基础设施建设及污水净化植物的关注呈倍数增长。目的是让中国污物治理标准达到污水在处理后能排入江湖。中央政府将国内治理目标定为70%,这个水平基本等同于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