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社工,温暖昭通

来源: 作者:医务社工,温暖昭通 时间:2014-12-04 点击:4111 文档下载 | pdf查看

  2012 年“9.07彝良地震”、2014年“8.03鲁甸地震”,云南省昭通地区先后两次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灾难不仅使人们的财产损失严重,而且往往会挫伤乃至摧毁人们的安全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尤其是在灾难中重伤和丧亲的人们。如果在灾后的3-6个月期间缺乏心理危机干预,则容易出现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这将影响其数年,乃至终身。

  为此,2014年8月,在香港理工大学的资助下,云南省民政厅社会工作处、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云南大学社会工作学院的支持下,“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社会心理工作站”得以及时成立。工作站的主要任务是,为昭通受灾群众、医务人员和救援人员等“创伤后应激障碍”高危人群,提供灾后心理康复服务,使其能更好地恢复或保持心理健康。

  由于昭通地处贫困山区,多民族杂居,再加上地震灾害的影响,工作站一开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工作站通过有不断探索适应本土文化、挖掘本地资源,从多学科角度,发展跨专业、跨界合作,运用“生物-心理-社会”的社会心理医学和扩展式精神健康模式,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建立起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为取向、本土文化为本、跨专业、跨界”的社会心理康复服务体系。

  工作站自成立起,就立刻投入了紧张繁忙的工作当中。8月10日,在医院的帮助下,接触到了第一批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共22人。在督导杨婉秋博士的带领下,活跃在工作站的社工志愿者,很快的进入了状态,开展了一系列事先精心设计的活动,使孩子们获得了更全面的照顾。



  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工作站先后开展了伤员心理档案建立、医护人员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组织家长互助支持小组、成立儿童绘画舞蹈艺术治疗工作坊等一系列工作。在9月8日中秋节,工作站还为震区伤员们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秋茶话晚会。通过参与式的互动活动,让受灾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更加从容面对心理创伤,尽快从灾害的阴影中康复过来。



社工志愿者和大家一起过中秋(YHDRA会员方荣先老师支援工作站)




  从9月中旬始陆续有伤员出院,为了使伤员回社区后仍能得到持续性的帮助与服务。工作站通过多种方式,与出院伤员保持续密切联系,时刻关注和掌握他们的康复状况、社会生活状况等等。另外,为了更好地服务好住院的伤病人,促进工作站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工作站建立“家庭资源中心”和“少儿玩教中心”,并开展了社区探访伤员、住院伤病员的心理陪伴、伤病员出院准备团体辅导、心理电影赏析、行动治疗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对患者在社区的自我康复进行指导,促进伤员的身心康复,并增强其面对应激时心理疏导能力。


少儿玩教中心及家庭资源中心宣传折页




  从工作站顺利开展活动至今,研究会的年轻会员杨婉秋老师,作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同时也作为这个项目的督导人员,带领着一批年轻社工,自始至终亲自指导和参与每一次活动,让受益于工作站的灾区百姓印象深刻。工作站的落地生根,不仅使当地受灾群众及创伤后应激障碍人群得到了更好的心理康复服务,还带去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爱心,温暖着灾区每一个人的心。



  • 上一篇文章: 已经是第一篇
  • 下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