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4年9月22日-23日
会议征集论文
第五届中国-北欧妇女与性别研讨会“性别与传播:信息传播技术的使用、再现、发声与赋权”将于2014年9月22日-23日在北京举行。
本届会议将聚焦于性别与传播,汇集性别/妇女研究者、妇女组织、媒体记者等一起交流对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性别认同等一系列议题的理解,探讨不同媒介工具,包括学校教科书、大众媒介、流行文化和电影、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对推动社会性别平等的影响。
长期以来,性别平等推动者一直关注传播问题:性别认同和性别的刻板印象是如何被媒介产品建构和消费的?特别是在web 2.0 时代,已有不少研究指出了新技术带来的机会和挑战:妇女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利用媒介发声?在何种媒介或传播平台上妇女组织能够发挥作用?新媒体技术,包括社交媒体、博客、微信等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社会性别在信息传播技术与发展项目中的涵义是什么?目前的妇女组织的传播战略是否能有效地促进性别平等及推动社会变革?等等。会议鼓励同仁以社会性别作为批评分析的工具,探讨媒介、文化、传播和新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会议建议的主题如下:
性别与传播的理论研究或方法论研究
全球化视角下的性别与传播研究
媒介/流行文化中的性别再现研究
性别与新闻学研究
性别与信息传播技术
性别与发展传播学
性别、传播行动主义与妇女组织
性别与政治传播学
性别与教育
性别与艺术、戏剧表演以及电影传播
会议鼓励大家围绕上述论题提交论文,但不局限于上述题目。会议的聚焦区域是中国和北欧国家,但也鼓励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性别与传播研究,或是纯理论研究。会议鼓励跨学科、跨文化和比较研究。
会议的主旨发言人(已确认)
Raewyn Connell 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SuneraThobani 教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性别、种族、性属与社会公平研究院
蔡一平,原中国妇女报记者,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人员,现为联合国妇女署亚太地区社会组织顾问组成员。
MonicaDjerf-Pierre教授,瑞典古滕堡大学新闻、媒介与传播系。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瑞典隆德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北欧亚洲研究所、中国复旦大学北欧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
第五届组委会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卜卫教授,瑞典隆德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Marina Svensson教授,北欧亚洲研究所Cecilia Milwertz高级研究员,瑞典隆德大学Barbara Schulte教授。
中文论文摘要500字左右(欢迎同时提供英文摘要300字),请于5月10日之前请于5月10日之前提交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王晓艳女士[email protected]。
我们将在5月20日左右陆续发出论文入选通知。
论文全文需在9月1日之前提供。
会议组织者目前正在申请经费,期望能够涵盖所有参与者在京食宿以及国内参与者的路费。会议不要求交纳会议费。
附录:关于北欧-中国性别与妇女研究国际研讨会
北欧-中国性别与妇女研究国际研讨会(Nordic-ChinaWomen and Gender Studies Conference Series)是由北欧亚洲研究所(丹麦)、瑞典马尔默大学、中国复旦大学北欧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组织的一个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并由中国和北欧的大学商议协调,每隔三年轮流举办一次。北欧国家包括瑞典、丹麦、芬兰、挪威和冰岛等五国,与中国学者一起探讨中国和北欧的性别平等议题。这个系列会议的目的是促进北欧与中国学者在性别与妇女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对话。会议语言在境外为英语。在国内为中、英双语。
首届中国北欧妇女及社会性别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1月在中国上海复旦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为“公共与私人领域政治的再探讨”,总共有60多位学者和妇女活动家与会。
第二届中国北欧妇女及社会性别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8月7日至9日在瑞典马尔默大学召开。研讨会的主题为“中国和北欧国家中的社会性别与妇女权利”,亦有60多位研究者与妇女活动家与会。
第三届中国北欧妇女及社会性别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1月4日至7日在中国昆明召开。会议的主题为“在全球与本土交界处的社会性别:中国和北欧国家的视角”。会议特别关注了全球化背景下对女性发展的影响。总共有100多位学者和妇女活动出席了会议。
第四届中国北欧妇女与社会性别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10月25日到27日在丹麦Aalborg 大学召开。总共有70多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参加。其主题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性别理论的旅行”。